校九三学社近日走进黄海湿地博物馆,开展“黑嘴鸥在盐城”科普宣教活动 。优秀社员代表、盐城市首席科普专家隋延鸣博士应邀作《黑嘴鸥繁殖地》主题报告,以一线科研数据叠加热腾腾的田野故事,为现场观众生动描绘了“鸟—湿地—人”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。
隋延鸣博士首先聚焦黑嘴鸥在盐城的种群分布:越冬季节,1000-2000 只黑嘴鸥分散栖息于灌河河口、射阳渔区等关键区域;繁殖季节,种群数量增至 6000-7000 只,集中活跃于三大核心繁殖区 —— 日出海湾(麋鹿保护区)、川水湾修复区及条子泥(一万亩、方塘河口)。结合 2025 年 4-6 月最新调查成果,他介绍,本次共记录黑嘴鸥巢穴 1826 个,其中川水湾修复区独占 1624 个,占全市繁殖巢穴总数的 88% 以上,是当之无愧的核心繁殖地;条子泥与日出海湾(麋鹿保护区)则分别记录 124 个、78 个巢穴。作为盐城重点 “退鱼还湿” 生态修复区域,川水湾能孕育如此多的繁殖巢穴,直观印证了当地生态修复工程的显著成效。
隋延鸣博士还分享了调查过程中的趣味发现:从黑嘴鸥 15-45 分钟的粪便排除周期,到其独特的孵化行为,一个个鲜活的生物学细节让鸟中绅士的形象更显生动。整场报告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,不仅传递了黑嘴鸥保护的核心知识,更唤起了听众对湿地生态的珍视。
长期以来,校九三学社始终深耕黄海湿地保护,以科研为支撑、科普为纽带,持续开展湿地生态宣教工作,为守护黄海湿地生物多样性、推动 “国际湿地城市” 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。

隋延鸣博士作科普宣传报告

隋延鸣博士带领团队成员实地调研